|
本帖最后由 民生群声 于 2012-6-4 13:10 编辑
她叫敖桂玲,生于1993年,是巡检中学九年级学生,家住巡检镇甘溪村二组——一个漳河岸边叫漫峪的小山村。
前几日,笔者收到敖桂玲的来信,信中诉说了她的理想与苦闷。恰逢某论坛公益行动委托,笔者于五月一日前往漫峪她的家进行专访。
这是一个风景如画但是十分闭塞的自然村落,一条约十公里的简易村路从山外的县道通往村子。每个星期天,她的父亲都要从这里送她走到县道上,然后搭车去40公里外的镇上读书。由于交通闭塞,村子里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学生转到山外读书去了,她就成了这里唯一的“走读生”。见到她时,她正在家里做饭,这个娇小的十八岁少女,由于发育不良,看起来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做起事来很吃力。可是,她的“厨龄”已有十二年了,那时,她还没有灶高,脚下搭了个板凳。
这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三间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好像随时要倒掉的样子。家里没有一点像样的家具,唯一值钱的,是一台十七寸电视机。她的爸爸今年四十八岁,由于过度操劳,显得十分苍老。她的爷爷今年八十三岁,体弱多病,还要操持许多家务。至于妈妈,早在她六岁那年,因为耐不住家庭的贫困,偷偷走掉了。妈妈的印象,只能停留在她遥远童年的灰色记忆里。她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妈妈的长相了,我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阻止她离开我呢?也许她会念在我是她女儿的份中留下来,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再次想到这儿,我的鼻子一阵酸,眼泪就滚出来了。“
六亩薄地、一头猪、一片山林,是他们家庭经济来源的全部,一家人辛苦一年,除去开销,结余不足两千块钱。
因为家庭贫困,本来该七岁上学的她,熬到九岁才读小学一年级。每个星期日的早晨,四点多就要从家里走路去上学。那时,天都还没有亮,特别是冬天。走夜路很麻烦,路上没有人家,感到害怕,又买不起充电灯,只好砍了许多竹子,做成火把,打着一路走出来。她告诉笔者说,火光可以赶走害怕,再说冬天太冷了也可以烤烤取暖。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她和爸爸轮流打着火把行走在这条山路上,也记不清多少个日夜,爸爸为了接她回家,独自在这条路上奔波。这还不是最艰苦的,路上有三道河流,夏天发山洪时淹了路,还要爬一座很大的山绕道。说起这些,小桂玲非常难过。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敖桂玲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种田、喂猪、打柴。最难做的是挑水和打猪草,因为桶很大挑不动,她就找了许多小瓶子,用绳子连起来拴在扁担上挑。由于上坡很陡,常常摔跤,“至今腿上还有一条很深的伤疤”。背篓也显得很大,每次打猪草时,背着与体格很不相称的背篓,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每个星期六放学走回家时,已经到了下午两点钟的样子,第二天早上四点又得离家去上学,在家的时间仅有十四个小时。就是这短短的十四个小时,她要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做饭、喂猪、复习功课和睡觉,有时忙着忙着就睡着了。又怕耽误了上学时间,常常从睡梦中惊醒。
前年冬天,她爸爸外出做事时,遭遇车祸,肋骨被撞断了,住院治疗花了两万多元。东家筹,西家借,使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又添了新的债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肋骨基本治好了,却从此不能做重活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几天之间愁白了头发。在学校,敖桂玲为了节约钱,从来不吃零食,吃饭时,专挑便宜的饭菜,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她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攒起来,放学后,给爸爸和爷爷买点小东西带回去。
她有一个梦想,却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困惑。在给笔者的信中她这样写道:“现在我已经上初三了,我将面临第一次重大选择,我左右为难,我怕自己考不上好的高中,给爸爸丢脸,更怕自己考上好的高中以后,没有钱读书。因为爸爸都这么大岁数了,身体又不好,却还在供我读书。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多么希望可以帮助爸爸,为他减轻负担,可是我还在花钱。”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对她考学抱有极大的希望。
她说,她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考上县一中以后,再读一个好大学,将来研究电脑,为祖国做贡献,也能使全家走出穷山沟。她希望爸爸和爷爷以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住上美丽的房子,穿上舒适的衣服。可是,这也许只是她的一个美好梦想,当前资金上的障碍,也许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难关。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 同行的巡检镇党政办公室夏主任当即表示,他将积极寻求政策范围内的资助,给予她家优先考虑。笔者随后联系在该村驻队的“三万”下乡工作队——县商务局温局长一行,他们表示近期将去她家实地考察,尽最大努力帮助她。
有人关注,她非常感激,但是她继续上学的费用较高。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携手帮她一把。
敖桂玲在爸爸陪同下去上学夜晚走在山路上情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