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纸艺
2013年2月24日《光明日报》10版
【编者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多少信息,多少创意,都在纸面上得以呈现。在中国,纸的历史悠久,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它承载了传播文化的重量。官员的奏折要用纸,百姓糊窗也要用纸,纸既是神圣的象征,又是最普通的生活用品,纸的生命力彰显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树皮到纸张,纸的诞生神奇而美妙,人们在纸上书写了历史,而纸艺则传承了一份历史的积淀。走访各地传统手工造纸作坊,我们发觉造纸的门槛并不高,经过训练的人皆可上手,但繁琐的工艺也使其必须专业化。对于现代人的需求来说,手工造纸显得太过缓慢,城市化正在加速抹平乡土记忆,许多不为人知的手工纸工艺也走到了消亡的边缘。如何延续手工纸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滩头镇】
冬日,为探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土纸”,我们前往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桃林村。隆回县地处湘中偏西南,山峦叠嶂,四季阳光充沛,雨水丰盈,是造纸原料楠竹的重要产地。
滩头土纸的制作大致分为十几个工序,“伐竹”、“漂塘”、“沤凼”是备料过程;“踩料”、“煮滑”、“抄纸”是“造纸”的过程;而“溜纸”、“启纸”、“焙纸”则是“成纸”的过程。
传承人李志军用来“抄纸”的帘子,以蚕丝做经线、竹篾作纬线,朴实而古老,正如这传承了千年的造纸手工艺。和很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曾盛极一时,最兴旺时附近有八十多户人家生产的滩头土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机械产纸的冲击下,如今只剩下两三家,由政府补贴扶持。在乡风民俗间,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沿着细弱的文脉,徐徐相传。(韩寒)
【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贵州丹寨县北部,是苗族聚居地。
石桥的纸,有种一望而知的美感,错落有致的花草在纸浆里定格,构成精致的图案,青叶红花颜色不改,在百褶千皱的纸张里绽放新的生命。一进石桥村,远远就看见一面山崖之下晾晒着连片的纸板,红艳艳。走近了,才发现这高大的石壁竟是天然的厂房——前倾的石壁能遮风挡雨,石壁下一泓清泉是造纸最好的水。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几位工人正在石壁下抄纸、晒纸。据介绍,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盛产的构树皮、杉根制作白皮纸。构树皮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变成白皮纸。除了白皮纸,还可以做彩色纸,其中褶皱纸、花草纸、麻丝纸都已经蜚声海内外。(蒋新军)
【漳河源】
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的龙王冲位于漳河源头,山高林深,居住此地的纸农世代以手工造火纸为生。把一根毛竹变成火纸,整个造纸过程有72道工序,主要生产过程有砍竹、斩竹、浸竹、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
清明节前后砍下幼竹,用水碓打破,扎捆,放入石灰池中浸泡到腐烂,清洗后置于作坊的水碓下,击打成竹末,倒入水槽,纸民们赤脚把纸浆踩匀,然后铲到抄纸池子里,兑入杨条树枝来增加纸桨的黏度。用帘床抄纸后,倒扣在垛板上,小心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黄色纸膜便留在垛板上,积累到约一米高时成为一案。将纸搓开不互相粘连,再背到老宅前的场子上和河边山崖下晒干。干燥后的火纸包扎成可售商品。在机械化生产面前,手工造纸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漳河源的纸民也纷纷外出务工或外迁。(李秀桦)
本版摄影:李秀桦 杨慧峰 蒋新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