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90|回复: 22

保康县探寻30年发现8种荆山玉 印证卞和得和氏璧来自保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等待奇迹 于 2014-3-12 19:08 编辑

历经30多年的探寻,3月10日,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正式对外发布,该县发现8种荆山玉。

  荆山玉又称金玉、金镶玉。荆山有玉,这在《山海经》《诸子百家卷·韩非子》《水经注》《佛经》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楚先祖在荆山、沮水劈山创业,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楚文化,特别是卞和献玉以及和氏璧的传说,更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但“荆山一带多金玉”几千年来却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佐证。

  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主任章茨伍从1983年开始,认真研究历史资料,收集民间传说并整理有关线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专家多次对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勘探,样品采集、制作,检测分析等,已成功挖掘出金玉、荆山绿宝、战国红、木纹玉等八种荆山玉,并加工生产荆山玉系列产品100多种。

  经权威机构和专家鉴定,荆山玉与历史记载的“荆山一带有金玉”相吻合,具有很好的文化研究、观赏收藏和经济价值。荆山玉的再发现,使卞和得玉于荆山保康成为无争的历史事实。

  宝石专家和玉雕大师鉴定,荆山玉是一种罕见超硬度的优质宝石,目前在地球上属全新品种。其硬度极高,一般在8—10度之间;含有贵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比如黄金、针铁;其中红黄相间条纹状玉赛过战国红,纯红色的赛过南红,白色、黑色的如同和田玉,蓝色、绿色的可与翡翠媲美。尤其是红黄多彩条纹状和粒状的宝石粒岩最为神奇美丽,其硬度、润度、色彩与文史资料记载综合分析相吻合,《山海经》中称为“金玉”,又称“金镶玉”、玉皇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惨,国民更惨,申遗啦。被断手脚惨,璧早出更惨,扭曲吧。流通中取水,日后通铁悔恨交加,莫不是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谴责和氏璧来自保康说,该所谓砖家应该立即送医院精神科治疗,巡检人民向他扔砖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属放屁,和氏璧出自南漳巡检镇金镶坪,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千古,怎会在保康又冒出和氏璧,笑掉大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2 2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杖人民要努力,和实壁就是南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日,保康啥子都要跟南漳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千年的东西,抢了有什么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赶快保护,维修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是吃饱了撑着的,神马狗屁发现??
莫叫俺们笑掉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在做玉石的广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几张玉石的图片上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看完了至少要顶一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敢说和氏璧是保康的,金镶坪的人肯定要跟他扒箍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雨无声 发表于 2014-3-13 20:35
哪个敢说和氏璧是保康的,金镶坪的人肯定要跟他扒箍堆!

听说保康县也有个金镶坪,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是建设哥   现在又出来个奇迹哥      闹哪样咯

奇迹哥   下次开两会你把首都搞到襄阳   说不到我们南漳还是三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4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爱 发表于 2014-3-13 22:44
以前是建设哥   现在又出来个奇迹哥      闹哪样咯

奇迹哥   下次开两会你把首都搞到襄阳   说不到我们南 ...

俺也顶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申遗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等待奇迹 于 2014-3-14 17:06 编辑

不要太激动了,其实神农架很早以前就已经宣布过和氏璧来自神农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架与和氏壁 (2009-02-01 22:38:12)转载▼
标签: 旅游       
    近年来湖北著名地质矿产及宝玉研究专家郝用威的一篇《和氏璧探源》论文在一家地质刊物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氏璧原产于神农架板仓坪!他的证据是:他经过多年野外考察,以矿物的标本为据,他亲自在各省凡名荆山的山地勘察期岩基和矿苗得出结论,均无产生璞玉的基础,多为石灰岩。而在神农架主峰北侧的板仓坪,却意外地发现了拉长石岩基,并取回标本打磨抛光后,却为一块“美玉”(样品失于文革抄家时)。对此他还作了历史考察,如景山与神农架相连,并举例五代时道士文人杜光庭在房县西南发现过一种叫“月光石”的疑为和氏璧。与郝用威论政的板仓坪方位相合(今板仓乡愿为房县的西乡)。并认为卞和所得的璞玉是自南河上游搬运至下游的(南河发源于神农架主峰东麓),与房县的青凤河(漳水上游)属于汉江。郝用威以矿石标本为据,(最近他还在文中说神农架还有墨玉和碧玉)。但他还没有最后证实和氏壁就是板仓的“月光石”。因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了玉玺,迷失已久,也失去了相参照对比的标本。谁知道和氏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古书记载被神秘化了,无法考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氏璧之谜仍困惑着许多学者,千古之谜仍然待揭。郝用威的功绩在于敢于突破历史定论,以唯物的实践论,以地史结构为依据,用矿石标本作证据,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和氏壁产地之谜的解开,算是奇中之奇。为了这块奇石,春秋时卞和失去了左右腿,到秦始皇把它雕为国玺,更成了“宝中之宝”。后来韩非子根据各种记载考证,得出了“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的结论。经现代专家详细考证,“和氏壁”就是神农架独有的月光石,它在阳光照射下,不同方位可以显出不同色彩。与《史记》记载特征完全吻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奇异现世,征兆不凡;它被视为稀世珍宝,掀起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
    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卞和与和氏璧。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南漳:“卞和是咱家乡人”
    从南漳县城沿南远(南漳至宜昌市远安县)公路西行,地势由平原向丘陵再向山区逐渐过渡,漳河追随着公路左突右拐,哗哗向前。路旁,收割了庄稼的田地刚被铧犁翻过,散发出新鲜泥土的味道,不时有农用车“突突”开过,上面坐着三两个农民。“卞和是他们的乡党吗?”我这样想。
    南漳县地处湖北省襄樊市的西南方,荆山山系余脉和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史书记载这里是楚国早期发祥地之一,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就发生在南漳西部沮漳河流域的深山里。
    驱车约80公里后,我们到达巡检镇金镶坪村,村口路旁,一个下部悬空的山崖突兀眼前,这就是被记入文献资料的“抱璞岩”,又称“玉印岩”。岩上植被浓密,景致很是养眼。悬空处形成一个石窟,约1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我们去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洞里打瞌睡。见有人来,他“呼”的一下站起来,一步窜到摄影师面前,伸手就捂住了相机镜头。其速度之快,身手之敏捷,让我们骇然不已。真是“洞中藏高人”?正惊讶时,他开口了:“给10团圆的开讲费,今天就卯你们弄。”10团圆?最后我们明白那是要给10元钱。
    老者名清华林,71岁,当地农民。自称从小喜欢地方文化,且记性好、阅读广,所以“还通道、佛两界”。1994年南漳县重修玉印岩后,就每日步行4公里到这里“上班”了。主要是把卫生打扫干净,然后等待前来观光的游客,或讲和氏璧的典故,或给人算卦解签。“上班”是他的自觉行为,收费是他的最终目的。据他说,每月大概有400元左右的收入。在递给他10元钱后,我们打开了他鼓囊囊的书包——一个塑料袋,厚厚的几本全是盗版的奇门遁甲之类。这也许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吧!在他抑扬顿挫、上跳下摇,不时来一段悲咽唱腔的讲解中,卞和是个樵夫,三次打柴发现了玉石。两次献宝失败后,就整日坐在洞里哭泣。先哭的是泪水,后来泪水哭干了就哭血水。据说这就是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的原因。
    与玉印岩隔河相对的是一座宝塔式的小山峰。它与其他山峰并不相连,孤立存在。秋日给它描上了厚重的色彩,如油画般温暖。文献记载这叫凤凰台。清华林说,山顶上有一泓清水,几千年来从不干涸,据说这是喂玉的凤凰用来洗嘴的一股神水。
    玉印岩中供奉着卞和的雕像,地上有一字排开的20块碑。卞和像包着大红头巾,披一件红绿相间的披风,完全是一副准备劲舞一番的模样。给他做伴的还有同样打扮的财神像一尊。人神组合,让人忍俊不禁。石碑的时间从明万历到现代,大都雕刻着历代政要名人吟咏和氏璧的诗句。在这里我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的是一个本地孝子割肝救母的故事。这可能是最早的器官捐助的爱心故事。
    与玉印岩同时重修的还有卞和墓,与玉印岩相距1公里。所谓墓,其实只有一块墓碑。它在村粮管所山墙侧,面街而立。墓碑上面张贴着一张红榜,原来时值村委换届选举,这是一张选举公告。三个拔萝卜回来的村妇好奇地驻步远望着我们,她们以为我们是镇上搞选举的干部。
    在金镶坪村转悠,我们希望找到与卞和关联的身后事,比如他的后人之类。但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说,此地没有姓卞的。邻近的几个乡镇却有不少姓“边”的。“边”与“卞”有没有关系?这让人遐想。
    巡检镇的十字街中心,立着一尊3米多高的卞和像。雕塑中的卞和双颊清瘦,胡须高翘,表情悲苦。失去双足的脚下,是几名或蹲或坐的中年妇女,正叫卖着自家产的蔬菜。
    保康:一场几十年的文化争论
    出南漳县城向西100公里,就到了保康县。这是个山区县,荆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在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有个风景点:五道峡。《中国地名词典》载:保康县“大石脑北侧著名五道峡,长达七公里”。《山海经》记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也就是荆山,五道峡就在荆山腹地。《水经注》载:“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沮水是发源于保康境内的一条河流。《中国地名词典》还记载:五道峡内“有抱玉岩、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秋天的五道峡隐藏在一片成熟的枫树、柿子树和落叶乔木、灌木混合而成的斑斓色彩之中。五道峡河谷纵深约7公里,面积达到2万多亩,是荆山山脉裂开的一道缝隙。由于沟深林茂,自然景观原始古朴,峡谷内两侧山峰时而轻缓,时而陡峭,不时有一挂小瀑布从山崖跌下,水入谷底,溅起水花,汇成溪流,养着不知名的土鱼。如此仙境,让人不由得相信千年稀世美玉该是出自此地。
    抱玉岩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一个大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小洞,洞洞相连,曲径通幽,这更使抱玉岩充满了神秘感。
    《保康县志》的记载也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卞和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玉工,擅长辨识玉石。他常听老辈人讲,大石脑北边的五道峡内有只美丽的凤凰常在那里栖身。凤凰是吉祥之物,“不落无宝之地”,卞和便经常在凤凰出没的峡谷里流连。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等来了那只凤凰。只见它口含朱砂在一块石头上抚来抚去,等到太阳跃出山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卞和断定这块大乌石里一定藏着稀世珍宝,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头凿下背回家中。
    保康县重阳乡,沮水河边一块土地肥美的冲积平原,《保康地名志》中记载为卞和的家乡。相传这里也是楚国早期的都城之一,楚先民在这里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重阳乡有个卞家湾,村里71岁的卞祖青老人咧着没牙的嘴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老祖宗卞和几经磨难献玉后,放弃了文王对他的封赏,回到重阳居住,死后葬在重阳周公岭小桃园里。卞祖青的邻居、69岁的许明德抢着说:卞和墓和碑亭的香火旺了多少年喽,可惜后来打仗都毁喽。
    保康和南漳相邻,现在的保康县建县500年左右,是从原南漳县和房县版图上划出来的。这也是现代很多没有到过南漳和保康的学者,一直两地不分,造成很多误会的原因。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所以两县对卞和及和氏璧有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保康人以为:和氏璧出自保康五道峡,卞和是保康重阳人是无庸置疑的;抛开那么多的史书记载和遗址不说,1995年5月这里又出土了荆山山脉里仅有的一尊楚国贵族铜鼎,不仅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还多少可以旁证与荆山、楚国相关的和氏璧疑案。
    保康县史志办的董福礼、皮忠良研究地方史多年,他们认为和氏璧出自保康,有过不少著述。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位已退休多年,对这一纷争已超然物外,一笑了之。
    神农架:与“野人”亲密接触?
    从保康县城到神农架,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行程。神农架秋意浓烈,满山红的、黄的、紫的色块错落在绿色空间里,显现出丰富的层次,画卷般美丽。大山连绵,行人稀少,沙沙的车轮声衬出天地的寂寥和空旷。我们欲深入到被称为和氏璧出产地的板仓乡阴峪峡村一带,探寻它独特的地质地貌。这是继南漳、保康之后的一个新说法,断言“和氏璧就是月光石”,而产地直指神农架腹地的高山峡谷———阴峪河。
    阴峪河峡谷是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也是神农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最高峰处海拔接近3000米,而谷底最低处海拔仅五六百米,可以想见它的地质构造之复杂。阴峪河因树木遮天蔽日四季阴森而得名,但最出名还是因为“野人”。因这一带人迹罕至,几代人的科考确定“野人”最可能在此出没。1999年、2000年两批外地游客在阴峪河源头地白水漂一带目击的“野人”,就是逃向阴峪河腹地浓密的箭竹、冷杉和高山杜鹃混杂林带。
    从木鱼镇到板仓,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租的小型面包车竟跑了三个多钟头。在离板仓三公里的哨所处,神农架林区阴峪河保护站的小王拦住了我们:“前面已经不通车了,步行的话你们带着小孩儿根本走不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神农架资源,林区政府在2000年底将峡谷里的50多户人家全部迁出后,就在中途设了三道哨卡,不让任何人随意进出。想进去的话得先在木鱼坪开好证明,每人100元。钱是小事,开证明还是“计划经济”,这次我们就没有搞到这一纸金贵的公文。热情受阻,计划搁浅,我们只好在哨所旁的一块小平地上搭起帐篷,铺好睡垫,欣赏起洪荒状态的大自然来。头上鸟儿啾啾,身旁流水潺潺,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扑鼻而来,我们有了“醉氧”和“晕景”的感觉。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奇异现世,征兆不凡;它被视为稀世珍宝,掀起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
    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卞和与和氏璧。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南漳:“卞和是咱家乡人”
    从南漳县城沿南远(南漳至宜昌市远安县)公路西行,地势由平原向丘陵再向山区逐渐过渡,漳河追随着公路左突右拐,哗哗向前。路旁,收割了庄稼的田地刚被铧犁翻过,散发出新鲜泥土的味道,不时有农用车“突突”开过,上面坐着三两个农民。“卞和是他们的乡党吗?”我这样想。
    南漳县地处湖北省襄樊市的西南方,荆山山系余脉和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史书记载这里是楚国早期发祥地之一,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就发生在南漳西部沮漳河流域的深山里。
    驱车约80公里后,我们到达巡检镇金镶坪村,村口路旁,一个下部悬空的山崖突兀眼前,这就是被记入文献资料的“抱璞岩”,又称“玉印岩”。岩上植被浓密,景致很是养眼。悬空处形成一个石窟,约1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我们去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洞里打瞌睡。见有人来,他“呼”的一下站起来,一步窜到摄影师面前,伸手就捂住了相机镜头。其速度之快,身手之敏捷,让我们骇然不已。真是“洞中藏高人”?正惊讶时,他开口了:“给10团圆的开讲费,今天就卯你们弄。”10团圆?最后我们明白那是要给10元钱。
    老者名清华林,71岁,当地农民。自称从小喜欢地方文化,且记性好、阅读广,所以“还通道、佛两界”。1994年南漳县重修玉印岩后,就每日步行4公里到这里“上班”了。主要是把卫生打扫干净,然后等待前来观光的游客,或讲和氏璧的典故,或给人算卦解签。“上班”是他的自觉行为,收费是他的最终目的。据他说,每月大概有400元左右的收入。在递给他10元钱后,我们打开了他鼓囊囊的书包——一个塑料袋,厚厚的几本全是盗版的奇门遁甲之类。这也许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吧!在他抑扬顿挫、上跳下摇,不时来一段悲咽唱腔的讲解中,卞和是个樵夫,三次打柴发现了玉石。两次献宝失败后,就整日坐在洞里哭泣。先哭的是泪水,后来泪水哭干了就哭血水。据说这就是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的原因。
    与玉印岩隔河相对的是一座宝塔式的小山峰。它与其他山峰并不相连,孤立存在。秋日给它描上了厚重的色彩,如油画般温暖。文献记载这叫凤凰台。清华林说,山顶上有一泓清水,几千年来从不干涸,据说这是喂玉的凤凰用来洗嘴的一股神水。
    玉印岩中供奉着卞和的雕像,地上有一字排开的20块碑。卞和像包着大红头巾,披一件红绿相间的披风,完全是一副准备劲舞一番的模样。给他做伴的还有同样打扮的财神像一尊。人神组合,让人忍俊不禁。石碑的时间从明万历到现代,大都雕刻着历代政要名人吟咏和氏璧的诗句。在这里我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的是一个本地孝子割肝救母的故事。这可能是最早的器官捐助的爱心故事。
    与玉印岩同时重修的还有卞和墓,与玉印岩相距1公里。所谓墓,其实只有一块墓碑。它在村粮管所山墙侧,面街而立。墓碑上面张贴着一张红榜,原来时值村委换届选举,这是一张选举公告。三个拔萝卜回来的村妇好奇地驻步远望着我们,她们以为我们是镇上搞选举的干部。
    在金镶坪村转悠,我们希望找到与卞和关联的身后事,比如他的后人之类。但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说,此地没有姓卞的。邻近的几个乡镇却有不少姓“边”的。“边”与“卞”有没有关系?这让人遐想。
    巡检镇的十字街中心,立着一尊3米多高的卞和像。雕塑中的卞和双颊清瘦,胡须高翘,表情悲苦。失去双足的脚下,是几名或蹲或坐的中年妇女,正叫卖着自家产的蔬菜。
    保康:一场几十年的文化争论
    出南漳县城向西100公里,就到了保康县。这是个山区县,荆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在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有个风景点:五道峡。《中国地名词典》载:保康县“大石脑北侧著名五道峡,长达七公里”。《山海经》记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也就是荆山,五道峡就在荆山腹地。《水经注》载:“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沮水是发源于保康境内的一条河流。《中国地名词典》还记载:五道峡内“有抱玉岩、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秋天的五道峡隐藏在一片成熟的枫树、柿子树和落叶乔木、灌木混合而成的斑斓色彩之中。五道峡河谷纵深约7公里,面积达到2万多亩,是荆山山脉裂开的一道缝隙。由于沟深林茂,自然景观原始古朴,峡谷内两侧山峰时而轻缓,时而陡峭,不时有一挂小瀑布从山崖跌下,水入谷底,溅起水花,汇成溪流,养着不知名的土鱼。如此仙境,让人不由得相信千年稀世美玉该是出自此地。
    抱玉岩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一个大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小洞,洞洞相连,曲径通幽,这更使抱玉岩充满了神秘感。
    《保康县志》的记载也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卞和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玉工,擅长辨识玉石。他常听老辈人讲,大石脑北边的五道峡内有只美丽的凤凰常在那里栖身。凤凰是吉祥之物,“不落无宝之地”,卞和便经常在凤凰出没的峡谷里流连。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等来了那只凤凰。只见它口含朱砂在一块石头上抚来抚去,等到太阳跃出山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卞和断定这块大乌石里一定藏着稀世珍宝,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头凿下背回家中。
    保康县重阳乡,沮水河边一块土地肥美的冲积平原,《保康地名志》中记载为卞和的家乡。相传这里也是楚国早期的都城之一,楚先民在这里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重阳乡有个卞家湾,村里71岁的卞祖青老人咧着没牙的嘴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老祖宗卞和几经磨难献玉后,放弃了文王对他的封赏,回到重阳居住,死后葬在重阳周公岭小桃园里。卞祖青的邻居、69岁的许明德抢着说:卞和墓和碑亭的香火旺了多少年喽,可惜后来打仗都毁喽。
    保康和南漳相邻,现在的保康县建县500年左右,是从原南漳县和房县版图上划出来的。这也是现代很多没有到过南漳和保康的学者,一直两地不分,造成很多误会的原因。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所以两县对卞和及和氏璧有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保康人以为:和氏璧出自保康五道峡,卞和是保康重阳人是无庸置疑的;抛开那么多的史书记载和遗址不说,1995年5月这里又出土了荆山山脉里仅有的一尊楚国贵族铜鼎,不仅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还多少可以旁证与荆山、楚国相关的和氏璧疑案。
    保康县史志办的董福礼、皮忠良研究地方史多年,他们认为和氏璧出自保康,有过不少著述。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位已退休多年,对这一纷争已超然物外,一笑了之。
    神农架:与“野人”亲密接触?
    从保康县城到神农架,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行程。神农架秋意浓烈,满山红的、黄的、紫的色块错落在绿色空间里,显现出丰富的层次,画卷般美丽。大山连绵,行人稀少,沙沙的车轮声衬出天地的寂寥和空旷。我们欲深入到被称为和氏璧出产地的板仓乡阴峪峡村一带,探寻它独特的地质地貌。这是继南漳、保康之后的一个新说法,断言“和氏璧就是月光石”,而产地直指神农架腹地的高山峡谷———阴峪河。
    阴峪河峡谷是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也是神农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最高峰处海拔接近3000米,而谷底最低处海拔仅五六百米,可以想见它的地质构造之复杂。阴峪河因树木遮天蔽日四季阴森而得名,但最出名还是因为“野人”。因这一带人迹罕至,几代人的科考确定“野人”最可能在此出没。1999年、2000年两批外地游客在阴峪河源头地白水漂一带目击的“野人”,就是逃向阴峪河腹地浓密的箭竹、冷杉和高山杜鹃混杂林带。
    从木鱼镇到板仓,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租的小型面包车竟跑了三个多钟头。在离板仓三公里的哨所处,神农架林区阴峪河保护站的小王拦住了我们:“前面已经不通车了,步行的话你们带着小孩儿根本走不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神农架资源,林区政府在2000年底将峡谷里的50多户人家全部迁出后,就在中途设了三道哨卡,不让任何人随意进出。想进去的话得先在木鱼坪开好证明,每人100元。钱是小事,开证明还是“计划经济”,这次我们就没有搞到这一纸金贵的公文。热情受阻,计划搁浅,我们只好在哨所旁的一块小平地上搭起帐篷,铺好睡垫,欣赏起洪荒状态的大自然来。头上鸟儿啾啾,身旁流水潺潺,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扑鼻而来,我们有了“醉氧”和“晕景”的感觉。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奇异现世,征兆不凡;它被视为稀世珍宝,掀起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
    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卞和与和氏璧。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南漳:“卞和是咱家乡人”
    从南漳县城沿南远(南漳至宜昌市远安县)公路西行,地势由平原向丘陵再向山区逐渐过渡,漳河追随着公路左突右拐,哗哗向前。路旁,收割了庄稼的田地刚被铧犁翻过,散发出新鲜泥土的味道,不时有农用车“突突”开过,上面坐着三两个农民。“卞和是他们的乡党吗?”我这样想。
    南漳县地处湖北省襄樊市的西南方,荆山山系余脉和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史书记载这里是楚国早期发祥地之一,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就发生在南漳西部沮漳河流域的深山里。
    驱车约80公里后,我们到达巡检镇金镶坪村,村口路旁,一个下部悬空的山崖突兀眼前,这就是被记入文献资料的“抱璞岩”,又称“玉印岩”。岩上植被浓密,景致很是养眼。悬空处形成一个石窟,约1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我们去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洞里打瞌睡。见有人来,他“呼”的一下站起来,一步窜到摄影师面前,伸手就捂住了相机镜头。其速度之快,身手之敏捷,让我们骇然不已。真是“洞中藏高人”?正惊讶时,他开口了:“给10团圆的开讲费,今天就卯你们弄。”10团圆?最后我们明白那是要给10元钱。
    老者名清华林,71岁,当地农民。自称从小喜欢地方文化,且记性好、阅读广,所以“还通道、佛两界”。1994年南漳县重修玉印岩后,就每日步行4公里到这里“上班”了。主要是把卫生打扫干净,然后等待前来观光的游客,或讲和氏璧的典故,或给人算卦解签。“上班”是他的自觉行为,收费是他的最终目的。据他说,每月大概有400元左右的收入。在递给他10元钱后,我们打开了他鼓囊囊的书包——一个塑料袋,厚厚的几本全是盗版的奇门遁甲之类。这也许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吧!在他抑扬顿挫、上跳下摇,不时来一段悲咽唱腔的讲解中,卞和是个樵夫,三次打柴发现了玉石。两次献宝失败后,就整日坐在洞里哭泣。先哭的是泪水,后来泪水哭干了就哭血水。据说这就是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的原因。
    与玉印岩隔河相对的是一座宝塔式的小山峰。它与其他山峰并不相连,孤立存在。秋日给它描上了厚重的色彩,如油画般温暖。文献记载这叫凤凰台。清华林说,山顶上有一泓清水,几千年来从不干涸,据说这是喂玉的凤凰用来洗嘴的一股神水。
    玉印岩中供奉着卞和的雕像,地上有一字排开的20块碑。卞和像包着大红头巾,披一件红绿相间的披风,完全是一副准备劲舞一番的模样。给他做伴的还有同样打扮的财神像一尊。人神组合,让人忍俊不禁。石碑的时间从明万历到现代,大都雕刻着历代政要名人吟咏和氏璧的诗句。在这里我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的是一个本地孝子割肝救母的故事。这可能是最早的器官捐助的爱心故事。
    与玉印岩同时重修的还有卞和墓,与玉印岩相距1公里。所谓墓,其实只有一块墓碑。它在村粮管所山墙侧,面街而立。墓碑上面张贴着一张红榜,原来时值村委换届选举,这是一张选举公告。三个拔萝卜回来的村妇好奇地驻步远望着我们,她们以为我们是镇上搞选举的干部。
    在金镶坪村转悠,我们希望找到与卞和关联的身后事,比如他的后人之类。但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说,此地没有姓卞的。邻近的几个乡镇却有不少姓“边”的。“边”与“卞”有没有关系?这让人遐想。
    巡检镇的十字街中心,立着一尊3米多高的卞和像。雕塑中的卞和双颊清瘦,胡须高翘,表情悲苦。失去双足的脚下,是几名或蹲或坐的中年妇女,正叫卖着自家产的蔬菜。
    保康:一场几十年的文化争论
    出南漳县城向西100公里,就到了保康县。这是个山区县,荆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在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有个风景点:五道峡。《中国地名词典》载:保康县“大石脑北侧著名五道峡,长达七公里”。《山海经》记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也就是荆山,五道峡就在荆山腹地。《水经注》载:“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沮水是发源于保康境内的一条河流。《中国地名词典》还记载:五道峡内“有抱玉岩、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秋天的五道峡隐藏在一片成熟的枫树、柿子树和落叶乔木、灌木混合而成的斑斓色彩之中。五道峡河谷纵深约7公里,面积达到2万多亩,是荆山山脉裂开的一道缝隙。由于沟深林茂,自然景观原始古朴,峡谷内两侧山峰时而轻缓,时而陡峭,不时有一挂小瀑布从山崖跌下,水入谷底,溅起水花,汇成溪流,养着不知名的土鱼。如此仙境,让人不由得相信千年稀世美玉该是出自此地。
    抱玉岩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一个大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小洞,洞洞相连,曲径通幽,这更使抱玉岩充满了神秘感。
    《保康县志》的记载也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卞和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玉工,擅长辨识玉石。他常听老辈人讲,大石脑北边的五道峡内有只美丽的凤凰常在那里栖身。凤凰是吉祥之物,“不落无宝之地”,卞和便经常在凤凰出没的峡谷里流连。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等来了那只凤凰。只见它口含朱砂在一块石头上抚来抚去,等到太阳跃出山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卞和断定这块大乌石里一定藏着稀世珍宝,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头凿下背回家中。
    保康县重阳乡,沮水河边一块土地肥美的冲积平原,《保康地名志》中记载为卞和的家乡。相传这里也是楚国早期的都城之一,楚先民在这里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重阳乡有个卞家湾,村里71岁的卞祖青老人咧着没牙的嘴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老祖宗卞和几经磨难献玉后,放弃了文王对他的封赏,回到重阳居住,死后葬在重阳周公岭小桃园里。卞祖青的邻居、69岁的许明德抢着说:卞和墓和碑亭的香火旺了多少年喽,可惜后来打仗都毁喽。
    保康和南漳相邻,现在的保康县建县500年左右,是从原南漳县和房县版图上划出来的。这也是现代很多没有到过南漳和保康的学者,一直两地不分,造成很多误会的原因。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所以两县对卞和及和氏璧有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保康人以为:和氏璧出自保康五道峡,卞和是保康重阳人是无庸置疑的;抛开那么多的史书记载和遗址不说,1995年5月这里又出土了荆山山脉里仅有的一尊楚国贵族铜鼎,不仅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还多少可以旁证与荆山、楚国相关的和氏璧疑案。
    保康县史志办的董福礼、皮忠良研究地方史多年,他们认为和氏璧出自保康,有过不少著述。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位已退休多年,对这一纷争已超然物外,一笑了之。
    神农架:与“野人”亲密接触?
    从保康县城到神农架,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行程。神农架秋意浓烈,满山红的、黄的、紫的色块错落在绿色空间里,显现出丰富的层次,画卷般美丽。大山连绵,行人稀少,沙沙的车轮声衬出天地的寂寥和空旷。我们欲深入到被称为和氏璧出产地的板仓乡阴峪峡村一带,探寻它独特的地质地貌。这是继南漳、保康之后的一个新说法,断言“和氏璧就是月光石”,而产地直指神农架腹地的高山峡谷———阴峪河。
    阴峪河峡谷是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也是神农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最高峰处海拔接近3000米,而谷底最低处海拔仅五六百米,可以想见它的地质构造之复杂。阴峪河因树木遮天蔽日四季阴森而得名,但最出名还是因为“野人”。因这一带人迹罕至,几代人的科考确定“野人”最可能在此出没。1999年、2000年两批外地游客在阴峪河源头地白水漂一带目击的“野人”,就是逃向阴峪河腹地浓密的箭竹、冷杉和高山杜鹃混杂林带。
    从木鱼镇到板仓,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租的小型面包车竟跑了三个多钟头。在离板仓三公里的哨所处,神农架林区阴峪河保护站的小王拦住了我们:“前面已经不通车了,步行的话你们带着小孩儿根本走不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神农架资源,林区政府在2000年底将峡谷里的50多户人家全部迁出后,就在中途设了三道哨卡,不让任何人随意进出。想进去的话得先在木鱼坪开好证明,每人100元。钱是小事,开证明还是“计划经济”,这次我们就没有搞到这一纸金贵的公文。热情受阻,计划搁浅,我们只好在哨所旁的一块小平地上搭起帐篷,铺好睡垫,欣赏起洪荒状态的大自然来。头上鸟儿啾啾,身旁流水潺潺,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扑鼻而来,我们有了“醉氧”和“晕景”的感觉。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生群声 发表于 2014-3-12 20:56
严重谴责和氏璧来自保康说,该所谓砖家应该立即送医院精神科治疗,巡检人民向他扔砖头。

     它奇异现世,征兆不凡;它被视为稀世珍宝,掀起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
    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卞和与和氏璧。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南漳:“卞和是咱家乡人”
    从南漳县城沿南远(南漳至宜昌市远安县)公路西行,地势由平原向丘陵再向山区逐渐过渡,漳河追随着公路左突右拐,哗哗向前。路旁,收割了庄稼的田地刚被铧犁翻过,散发出新鲜泥土的味道,不时有农用车“突突”开过,上面坐着三两个农民。“卞和是他们的乡党吗?”我这样想。
    南漳县地处湖北省襄樊市的西南方,荆山山系余脉和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史书记载这里是楚国早期发祥地之一,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就发生在南漳西部沮漳河流域的深山里。
    驱车约80公里后,我们到达巡检镇金镶坪村,村口路旁,一个下部悬空的山崖突兀眼前,这就是被记入文献资料的“抱璞岩”,又称“玉印岩”。岩上植被浓密,景致很是养眼。悬空处形成一个石窟,约1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我们去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洞里打瞌睡。见有人来,他“呼”的一下站起来,一步窜到摄影师面前,伸手就捂住了相机镜头。其速度之快,身手之敏捷,让我们骇然不已。真是“洞中藏高人”?正惊讶时,他开口了:“给10团圆的开讲费,今天就卯你们弄。”10团圆?最后我们明白那是要给10元钱。
    老者名清华林,71岁,当地农民。自称从小喜欢地方文化,且记性好、阅读广,所以“还通道、佛两界”。1994年南漳县重修玉印岩后,就每日步行4公里到这里“上班”了。主要是把卫生打扫干净,然后等待前来观光的游客,或讲和氏璧的典故,或给人算卦解签。“上班”是他的自觉行为,收费是他的最终目的。据他说,每月大概有400元左右的收入。在递给他10元钱后,我们打开了他鼓囊囊的书包——一个塑料袋,厚厚的几本全是盗版的奇门遁甲之类。这也许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吧!在他抑扬顿挫、上跳下摇,不时来一段悲咽唱腔的讲解中,卞和是个樵夫,三次打柴发现了玉石。两次献宝失败后,就整日坐在洞里哭泣。先哭的是泪水,后来泪水哭干了就哭血水。据说这就是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的原因。
    与玉印岩隔河相对的是一座宝塔式的小山峰。它与其他山峰并不相连,孤立存在。秋日给它描上了厚重的色彩,如油画般温暖。文献记载这叫凤凰台。清华林说,山顶上有一泓清水,几千年来从不干涸,据说这是喂玉的凤凰用来洗嘴的一股神水。
    玉印岩中供奉着卞和的雕像,地上有一字排开的20块碑。卞和像包着大红头巾,披一件红绿相间的披风,完全是一副准备劲舞一番的模样。给他做伴的还有同样打扮的财神像一尊。人神组合,让人忍俊不禁。石碑的时间从明万历到现代,大都雕刻着历代政要名人吟咏和氏璧的诗句。在这里我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的是一个本地孝子割肝救母的故事。这可能是最早的器官捐助的爱心故事。
    与玉印岩同时重修的还有卞和墓,与玉印岩相距1公里。所谓墓,其实只有一块墓碑。它在村粮管所山墙侧,面街而立。墓碑上面张贴着一张红榜,原来时值村委换届选举,这是一张选举公告。三个拔萝卜回来的村妇好奇地驻步远望着我们,她们以为我们是镇上搞选举的干部。
    在金镶坪村转悠,我们希望找到与卞和关联的身后事,比如他的后人之类。但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说,此地没有姓卞的。邻近的几个乡镇却有不少姓“边”的。“边”与“卞”有没有关系?这让人遐想。
    巡检镇的十字街中心,立着一尊3米多高的卞和像。雕塑中的卞和双颊清瘦,胡须高翘,表情悲苦。失去双足的脚下,是几名或蹲或坐的中年妇女,正叫卖着自家产的蔬菜。
    保康:一场几十年的文化争论
    出南漳县城向西100公里,就到了保康县。这是个山区县,荆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在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有个风景点:五道峡。《中国地名词典》载:保康县“大石脑北侧著名五道峡,长达七公里”。《山海经》记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也就是荆山,五道峡就在荆山腹地。《水经注》载:“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沮水是发源于保康境内的一条河流。《中国地名词典》还记载:五道峡内“有抱玉岩、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秋天的五道峡隐藏在一片成熟的枫树、柿子树和落叶乔木、灌木混合而成的斑斓色彩之中。五道峡河谷纵深约7公里,面积达到2万多亩,是荆山山脉裂开的一道缝隙。由于沟深林茂,自然景观原始古朴,峡谷内两侧山峰时而轻缓,时而陡峭,不时有一挂小瀑布从山崖跌下,水入谷底,溅起水花,汇成溪流,养着不知名的土鱼。如此仙境,让人不由得相信千年稀世美玉该是出自此地。
    抱玉岩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一个大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小洞,洞洞相连,曲径通幽,这更使抱玉岩充满了神秘感。
    《保康县志》的记载也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卞和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玉工,擅长辨识玉石。他常听老辈人讲,大石脑北边的五道峡内有只美丽的凤凰常在那里栖身。凤凰是吉祥之物,“不落无宝之地”,卞和便经常在凤凰出没的峡谷里流连。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等来了那只凤凰。只见它口含朱砂在一块石头上抚来抚去,等到太阳跃出山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卞和断定这块大乌石里一定藏着稀世珍宝,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头凿下背回家中。
    保康县重阳乡,沮水河边一块土地肥美的冲积平原,《保康地名志》中记载为卞和的家乡。相传这里也是楚国早期的都城之一,楚先民在这里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重阳乡有个卞家湾,村里71岁的卞祖青老人咧着没牙的嘴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老祖宗卞和几经磨难献玉后,放弃了文王对他的封赏,回到重阳居住,死后葬在重阳周公岭小桃园里。卞祖青的邻居、69岁的许明德抢着说:卞和墓和碑亭的香火旺了多少年喽,可惜后来打仗都毁喽。
    保康和南漳相邻,现在的保康县建县500年左右,是从原南漳县和房县版图上划出来的。这也是现代很多没有到过南漳和保康的学者,一直两地不分,造成很多误会的原因。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所以两县对卞和及和氏璧有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保康人以为:和氏璧出自保康五道峡,卞和是保康重阳人是无庸置疑的;抛开那么多的史书记载和遗址不说,1995年5月这里又出土了荆山山脉里仅有的一尊楚国贵族铜鼎,不仅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还多少可以旁证与荆山、楚国相关的和氏璧疑案。
    保康县史志办的董福礼、皮忠良研究地方史多年,他们认为和氏璧出自保康,有过不少著述。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位已退休多年,对这一纷争已超然物外,一笑了之。
    神农架:与“野人”亲密接触?
    从保康县城到神农架,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行程。神农架秋意浓烈,满山红的、黄的、紫的色块错落在绿色空间里,显现出丰富的层次,画卷般美丽。大山连绵,行人稀少,沙沙的车轮声衬出天地的寂寥和空旷。我们欲深入到被称为和氏璧出产地的板仓乡阴峪峡村一带,探寻它独特的地质地貌。这是继南漳、保康之后的一个新说法,断言“和氏璧就是月光石”,而产地直指神农架腹地的高山峡谷———阴峪河。
    阴峪河峡谷是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也是神农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最高峰处海拔接近3000米,而谷底最低处海拔仅五六百米,可以想见它的地质构造之复杂。阴峪河因树木遮天蔽日四季阴森而得名,但最出名还是因为“野人”。因这一带人迹罕至,几代人的科考确定“野人”最可能在此出没。1999年、2000年两批外地游客在阴峪河源头地白水漂一带目击的“野人”,就是逃向阴峪河腹地浓密的箭竹、冷杉和高山杜鹃混杂林带。
    从木鱼镇到板仓,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租的小型面包车竟跑了三个多钟头。在离板仓三公里的哨所处,神农架林区阴峪河保护站的小王拦住了我们:“前面已经不通车了,步行的话你们带着小孩儿根本走不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神农架资源,林区政府在2000年底将峡谷里的50多户人家全部迁出后,就在中途设了三道哨卡,不让任何人随意进出。想进去的话得先在木鱼坪开好证明,每人100元。钱是小事,开证明还是“计划经济”,这次我们就没有搞到这一纸金贵的公文。热情受阻,计划搁浅,我们只好在哨所旁的一块小平地上搭起帐篷,铺好睡垫,欣赏起洪荒状态的大自然来。头上鸟儿啾啾,身旁流水潺潺,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扑鼻而来,我们有了“醉氧”和“晕景”的感觉。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1-4 18: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