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此座谈会为虚拟座谈会,所述观点皆为作者本人意见。
主持人:
襄阳南漳县的漳河源风景优美,而且保存着传承了两百多年的古法造纸工艺,近年来吸引了许多背包客前往游览。这些年许多户外景区出名以后,就被旅游开发商接手,成为收费景区。那么漳河源能不能也搞商业开发?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熟悉漳河源的朋友,以及漳河源公益活动的召集人王先生,就这个问题一起作下交流。
我们先请文史学者赵先生谈谈。
赵先生(文史学者):
旅游景区的功能有多种,包括商业功能、文化功能、宗教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当然不同景区功能侧重有所不同。现在许多景区的商业开发,专一注重商业功能,忽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不是说所有的景区都不能搞商业开发。大体可以分类。纯自然风光的景区,纯文物古建的景区,商业开发收门票问题都不大。但有活文化存在的地方,开发就要特别谨慎。原来的民风不能破坏。关门收费以后,原来的生活就成了一种表演。不能只关注经济利益。丽江、凤凰等地都有这个问题。原生态的文化和民风破坏了,长远来说损失很大,而且基本不可能再恢复。
就漳河源而言,一旦以这种模式开发,景区的性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是文化、公益为主,开发以后就变成商业为主。商业受益者是开发商、政府和旅游从业者。现在的漳河源可以说是社会公有的。如果景区卖给了旅游开发商,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私有的了。
现在流行的商业开发的模式,实际上是将当代城市商业文化输入农村,用它转化农村的文化。城市人从都市来到乡村,本来是为了逃离城市,但是商业开发以后,农村反而可能比城市更商业化,原来的文化就变味了。现在绝大多数景区都是门票经济这样一种开发模式,对农村的无形文化破坏是相当大的。而农村人很多没有这个认识,受传媒等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对自己的东西,对祖宗的东西,经常是比较自卑的,本身也不是很重视。觉得城市的房子好,生活好。如果进一步觉得城市的商业模式也好,那破坏就更为深入。
现在有些景区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南漳的春秋寨,被开发以后,和当地的老百姓、和山寨建造者的后辈就没有关系了,他们上山也是需要交钱的。景区在茅坪河上修了一个水坝,水也不再流动了。修了索道,对春秋寨的景观也多少有破坏。此外开发以后,对山寨的研究基本上就停止了,山寨以前的研究者进来也是要收钱的,所以很多人再也不来了。有些开发商不太懂文化,也不太懂要利用好文化,对文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如果漳河源也是这样一种开发模式,那前景堪忧。
并不是说商业开发都不好,引入商业元素是可以的。象漳河源,没有商业,陈家吃饭都不收钱,那他们就无法维持,漳河源这个地方就不存在了。漳河源之所以衰落,主要原因也是手工纸销路出了问题,纸民纷纷离开峡谷到外地谋生。我们要反对的是门票经济,反对现在这种简单、粗暴、笼统的开发方式。只注重经济收益,对文化没有敬畏,或者只把文化当商品,让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从属于经济利益。我们要让经济考虑从属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
主持人:
老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现在是天下名山开发商占多。几乎全占了。佛道道教的名山,基本给了开发商,有的甚至要上市。这是很要不得的。僧占,有文化在,有文化传承在,有教化一方的力量。漳河源起的作用是类似的,文化很重要。下面哪位继续谈?
钱先生(户外俱乐部主持人):
漳河源的文化有多重的内涵,首先是手工文化。这个有文物,有非遗。漳河源的非遗不仅存在于手工技艺中。陈家在漳河源已经传承了十一代人,他们的家风就是一种非遗。陈家人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门风很正,在当地很受尊重。而这种家风的形成,和他们的手工行业也很有关系,值得研究。
孙先生(文化遗产志愿者):
钱先生说到漳河源的文化,其实漳河源还有一种文化,就是这里的公益文化。公益志愿者是二十多年前开始来到漳河源的,为这里做了很多事情。早期捐建漳源编钟小学,后来拾穗者介入,尤其在漳纸工坊项目启动以后,拉图尔社区等也进来了。南阳中行的朋友还捐赠过水力发电设施。要再扩展到整个龙王冲村,襄阳麦田计划、襄阳义工等民间公益社团对村小也有支持。这些志愿者的旅行和其他一般的户外旅行是有区别的,和商业旅游区别更大。他们追求不同,心态不同,文化趣味不同,发生的影响不同。来农村想着为当地做点什么,也做了不少事情。
最近几年漳河源有各种不同领域的志愿者来到这里,资源共享,思想碰撞,这是一种化学反应,累积出很多的效益。各类志愿者有交融的趋势。很多的书画家、艺术家、学者、作家来到这里,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公益。这在我省公益发展上是一个创造。漳河源为我省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片试验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