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小区设计与配套设施存在缺陷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区,户型设计单一,交通不够便利、周边配套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
小区建设持续提速,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却一点儿也不能打折扣。除了收住质量的底线,户型设计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这是对小区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去年6月,吕阿姨一家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每平方米2000元,两个儿子一人申请到一套经适房,家里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吕阿姨:还算通透。就是客厅是面朝北的。唯一不好的就是阳台小,卫生间呢,没有窗户。
户型上的小问题可以克服,不过,买菜只能去两站地以外附近唯一的超市,银行、医院都得坐几站公交车才能到达,生活的不便,还是让吕阿姨平添了不少烦恼。
吕阿姨:附近没有大医院,再往东,坐车七八站地,,小区新规划了两栋房,一个月前,赵玉山告别了几年的租房历史,搬进了新居。80平米的两居室,包括厨房、卫生间在内的所有房间都是长条形状。赵玉山17岁的女儿屋里只能摆得下一张高低床,他准备给孩子买个小桌儿,晚上女儿就能坐在床上,把书本摆在小桌上学习了。
如果说新建的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入住几年的小区情况又如何呢?
在—个小区门口的小卖铺里,碰到了正在买鸡蛋的盲人毕师傅,作为第一批住户,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年。毕师傅一家三口住在一套使用面积120多平米的三居室里,他说,他住的是小区里“最豪华”的房。
毕师傅:每个房间都挺小的,放不了家具,放了家具人往哪儿呆着?(某个房间里)黑黑的,朝天井的窗户,采光不行,只能睡觉了。
小区共有三栋楼,1号楼,呈U字形,其余两栋是商品房。小区毕师傅说,每个月40多块钱的物业费,水电煤气用多少交多少,虽说小区位于西北角,按说该是黄金地段,可住了几年,生活上的不便还是没改善多少。
毕师傅:买个菜就更远了,你要不骑车子走路的话,老头儿老太太遛弯这么走啊,半个小时没有了。这儿什么都没有。
记者:幼儿园呢?
毕师傅:没有。
记者:医院呢?
毕师傅:没有。上不着村下不着店。
去年7月,4个即将开工建设或已开工不久的小区房规划方案集中向市民公示。所有方案都被规划委退稿,原因是开发商态度不认真,规划设计千篇一律,户型设计不够人性化等。4个项目中,小区项目就因设计单一遭到不少购房者的诟病。
这位技术负责人透露,规划部门也拿出设计方案,不过设计上既要符合国家对小区建设面积的要求,还得满足制定的建房套数的要求,综合各种因素,建成的房子就有点像大学宿舍。
技术负责人:实际上,整个是通的,这儿是卫生间,这儿是厨房,一处是通廊,实际上跟筒子楼差不多。这么弄一个通廊的话,楼梯间设的就少,如果是商品房怎么也得设三个楼梯间,现在我就可以设俩。
楼与楼像排队一样简单排列,公摊面积大,设计像几十年前的筒子楼,吴家场保障房的设计不尽人意。财经评论人说,虽然是小区,在设计和配套等方面也要有所考虑。
对于居住小区住房的这部分民众来说,他肯定是工薪阶层。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便利,首先体现在公共交通的便利。最好是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其次是生活服务设施的一些便利,比如说菜场、幼儿园、教育这些设备。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之后,我想即便是偏远一点也没有关系。
除了户型设计、周边配套等方面有待改善,保障房的建筑质量也备受关注。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区房首先要在房屋的安全性、建筑质量等方面符合规范,这是托底儿的保障。至于硬件设施的缺陷,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等软件的强化来弥补。
我们的物业管理,包括我们的社区文化,包括社区互动这方面,像是需要我们的物业管理者或者是接到社区的这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我觉得硬件跟软件的互动可能是更重要的。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建小区住房就是要解决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和生存问题。
不过,在辛鸣看来,小区决的是居住的基本要求,普通群众对小区的预期不要过高。
辛鸣: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解决的就是居民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如果说把这个需求给无限拔高,事实上就会让真正的居住需求都达不到。比如我们再过上十年,我们的社会发展了,那么也许我们的小区房建设的标准就会比今天的就要高得多了。
各地今年都加大了建设小区的力度,保证建设质量是第一要务。除此之外,已经有地方开始重视小区的问题。比如,从去年开始,将每年推出一套小区住房规划建设设计指导性图集,对各类政策房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模板化设计,例如,为基本家庭电器预留空间等。叶檀说,虽然国家对保障房的房屋面积等有严格规定,在此基础上,还是应该尽可能在房屋设计、配套设施上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只要是说它的舒适美观能够做到,质量比较好,然后它又有配套设施,可以让他们非常便利地上班、生活,那我想这个就已经算是做到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