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3|回复: 4

来自神农架的传奇和氏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良渚文化出土物——玉璧
    神农架神秘,和氏璧就来自神秘的神农架。我们都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时值春秋战国时期,当秦昭王得知赵国拥有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时,立时派人去赵国,要求用15座城市换取和氏璧。赵国自知难敌秦国,不敢顽抗,但又怕和氏璧被夺去,却拿不来城池,故派机智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换城,相机行事。后蔺相如见秦国全无换城诚意,于是,将和氏璧机智送回国:完璧归赵。
    和氏璧相传为春秋战国时的楚人卞和所捡,刊载《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当卞和将外包石皮的玉璞拿于手上,觉得清凉无比。卞和经过反复仔细审视,确定内蕴宝石,认定是块传世宝玉,于是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相玉,回复是块普通玉,随即定卞和欺君罪,砍掉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上玉璞,但仍被认为是块普通玉,卞和再次被砍去右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没去献宝,只是怀抱玉璞,在楚山下伤心地哭,连哭三天三夜。此事惊动县官,上报州官。最后楚文王也知道了此事,派人来询问。
    卞和伤心地说:我明明是抱着一块宝石,却被说成是普通石头;我明明是出于忠心,却被人认为是奸邪小人,我为之伤心。楚文王闻听此事后,立派玉匠开凿石头,被剥了皮的石头,光芒闪烁。距石百步之内,蚊虫不敢近前。石还能变幻颜色: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记载,此石如置于暗处,能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夏月则谅。还能却尘埃、避邪魅。楚文王感慨之至,于是重赏卞和,还将此石命名为“和氏之璧”。自此和氏璧成为楚国第一国宝。国宝代代相传,历时370余年。
    史载和氏璧所产地为楚山。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共有九处地方名楚山,其中二处位于今湖北省。仅此二处与和氏璧有关联,一楚山在今湖北阳新县北50里处,为卞和得璞之地,此载《舆地纪胜》楚山条。另楚山位于今湖北南漳县西80里处,为卞和得玉之所,载自《寰宇纪胜》:卞和得玉于楚山,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后读湖北地质学家郝用威,在历经30余年的地质考古研究后、撰写论文《和氏璧探源》,得知和氏璧产地应在神农架的板仓坪、阴峪一带(海拔3000米)。郝用威在该地发现了月光石,如从各不同方向观察月光石,一如史栽和氏璧的特征:恻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郝因此认定和氏璧应出自神农架。我有体味,测石不同于其它物体,如此检验石头法,真实可信。
    和氏璧自走出神农架后,就被人争抢不已。后就因争抢风波,秦国得之因和氏璧原因,出走楚国的张仪,因采纳张仪“连横”谋略,终于能先后击败各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8年,秦军势如破竹般地攻占赵国,璧归秦国。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命宫廷玉匠精心雕琢和氏璧,又请擅长小篆的李斯刻璧“受命于天,既寿永天”八字。国玺的印钮,传为螭虎钮,另说是龙鱼凤鸟钮。自此,和氏璧成为中国国玺,成为君权的象征。
    话说当年和氏璧,传至楚威王时,因各国间征战日甚,楚威王为奖赏对外作战有功者,将和氏璧赏赐给相国昭阳。由此遭致和氏璧的日后失窃,才使和氏璧日后流入了赵国。也就因和氏璧失窃事,使得原是楚国的人才张仪,转而投奔秦国。小小和氏璧,还真不乏能量,由此改写一部战国史。张仪曾师从鬼谷子,学得军事兵法后,立志做番事业。他在观察几个诸侯国后,认为楚国可能会逐步强大起来,于是去楚国游说。但楚国君并不接受他的主张,张仪后被楚国相国昭阳纳为门客。
    昭阳得之和氏璧,很是得意,一天在家举行盛大宴会,广邀各方来宾观赏和氏璧。那天熙熙攘攘来了好多人,热闹非常。但不知谁喝了声“渊里有鱼!”于是,大家纷纷聚在一起观鱼。当大家回过神来,才发觉和氏璧不见了。昭阳由此怀疑门客张仪。“掠笞数百”,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过去。但昭阳查无证据,最后还是放了张仪。
    张仪为之恨透了楚国,想来想去,觉得只有秦国比较强大,唯秦国能与楚国抗衡。心想,如果能在秦国谋得职位,帮助秦国打败楚国,不就能报此受辱之仇。当时在苏秦的“合纵”策略鼓动下,六国正积极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张仪随即来到秦国,用“连横”学说游说秦国。秦在西方,六国位于东方,东西相连,称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简言之,即是让六国都在亲近秦国、并以强秦为靠山的背景下,互相进攻,各自兼并,由此消耗各国的实力,然后一一击败各国。
    张仪由此深得秦国君的赏识。当张仪出任秦国相国后,所做第一件事,即是给楚国昭阳写信,满怀怨恨:“当初我是你的门客,按照吩咐不得不跟随你喝酒,但我张仪决不会偷盗和氏璧,你却鞭打侮辱我。你好好守住你的楚国吧,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攻打你的城池。
    不久,张仪带兵攻占蜀国、巴国,秦国迅速强大。张仪随又许愿楚国,如果与齐国断交,就可奖励楚国600里土地。楚国毫不犹豫地与齐国断交,还派兵在齐国边境辱骂齐国君。齐王一怒之下,抢先与秦交好,结成邦国。当楚国使臣兴致冲冲地前来索要600里土地时,张仪回以“那有600里?我只有秦王所赐6里封地,愿意献出。”楚王何能咽下这口气,立时派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齐两国军队夹击,伤亡惨重。楚国不但因此损失了好几座城市,最后还另割两座城市了结此事。楚国一蹶不振。而此时的秦国一如史载:“拔三川之力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张仪的连横谋略连连得手,各国再也无力抗衡秦国,秦国已稳操统一全国的胜券。
     一块小小的和氏璧,还真不乏戏剧和传奇性,那块在失踪了45年后的和氏璧,竟又奇迹般的出现了。公元前283年,在赵国都城邯郸,在宦者令缪贤的府邸前,有人叫卖玉璧。缪贤见此玉璧白润无瑕,玉光闪烁,不胜喜欢,随即化500金买下,并请宫廷玉匠前来相玉。玉匠见玉后吃惊不小,说此即是楚国曾丢失的和氏璧。缪贤自是高兴异常,细心藏匿。但此事很快传入赵惠文王耳中,赵惠文王随即向缪贤索取和氏璧。缪贤死活不给。赵惠文王只得乘缪贤不在家时,带人去缪贤家,强行搜走和氏璧。缪贤只得向赵惠文承认私藏和氏璧的罪过。《史记》缪贤所言:“臣尝有罪”,即指此事。自后,也就有了秦昭王欲用15座城市换取赵国和氏璧事,也才有蔺相如智护和氏璧的感人故事。
     秦国统一全国后,和氏璧成为国玺。公元206年,秦朝灭亡,秦朝第三代皇帝子婴,手捧“国玺”投降刘邦。后刘邦建汉登基,命名和氏璧为“汉传国玺”,供奉长乐宫。王莽篡权后,逼迫太后交出国玺,太后怒掷国玺于地,国玺因此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但已留下瑕痕。星转斗移,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面对大军压境,后唐废帝李从珂与赵太后、刘皇后,手携传国国玺登上玄武楼。石敬瑭和契丹军攻陷洛阳后,一把大火焚毁了玄武楼。自此,传国玉玺消声匿迹,再没出现过。
     神农架神秘,来自神农架的和氏璧,则传奇出神秘。而随着流传了1000余年的和氏璧国玺失踪,国玺也不乏成了与神农架野人一样的难解之谜。真是神秘神农架,神秘的传奇和氏璧。 68f8f5c8gcd672c6ad62d&6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神农架发现“和氏璧”
 两千多年来我国传颂的“和氏璧”、“完璧归赵”、“传国御玺”的故事妇孺皆知。故事的核心是说楚国人卞和找到的贵重美玉。这种美玉产地在何处?矿物的组成、结构及特征是什么?这是千古之谜。我国历代科学家进行了探索研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有了定论。

关于“和氏壁”的产地
  西晋刘琨《重赠卢谌》称:“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璧”“璆”指美玉。“荆山璆”指湖北南漳县西边荆山出产的美玉,卞和曾在此找到玉璞。晋·瘦仲雍《荆州记》载曰:“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湖北通志》载案《韩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方舆纪要》载:“荆山顶有池,旁有石室,相传卞和宅,上有抱石岩。案荆山在今南漳县西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卞和得玉于楚荆山。三面隔绝,惟东南一隅通人径。山顶有池,周围四十余步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清一统志》“襄阳南漳府荆山在县西八十里……,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大量资料表明,和氏璧产于楚国“荆山”无需争辩。

关于“和氏璧”的玉种
  唐代杜光庭《录异记》载云:“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说明和氏璧有特殊的变彩现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1921年在《石雅》中说“杜氏所谓正视色白,侧视色碧者,绎其意可得:随玉转侧而色由白渐碧者也,此与今所谓变色者为近。略于变色相似者,曰色幻……将物回转,至何方向,始见何色。不达其处,则色不著,此惟今腊长石有之”。此腊长石,即今人所称的拉长石。由于拉长石具有拉长石具有强烈的变彩性质,它那蓝、绿、黄、白等色不能同时一齐见到,需转动一定方向才能出现。拉长石产于基性岩中,经琢磨出现变彩奇观,而湖北的南漳县西的荆山有分布有含拉长石基性岩,故卞和找到的玉璞可能就是这种“拉长石岩”。也就是说和氏璧为拉长石。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生前花数年心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宝石学的基础上肯定了“和氏璧”的原料就是变彩拉长石。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地质工程师郝用威从20世纪的50-80年代深入湖北神农架地区进行考查探索
,终于在海拔3000米高的板仓坪、阴峪海一带即当年卞和所获玉璞之地发现了拉长石。此地拉长石内,由于纳长石分子在钙长石晶体中为很细的包裹体,并定向排列,故在阳光照射下从不同方位观察,便呈现出不同色彩,这就和杜光庭《录异记》中所述相吻合,从而确定和氏璧就是拉长石始科学的。故人民日报1987年3月1日,在头版消息报道说:地质专家郝用威先生经三十年的考查断定“和氏璧”产在鄂西北神农架地区。因为郝先生在那里发现了变彩拉长石。
 
  河南省一位地质工作者、宝玉石爱好者,近几年查阅大量有关和氏璧的历史资料,根据史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终在神农架的高山密林处发现了变彩的岩石,样品经河南省第一地质勘察院测试研究中心鉴定:矿物组成:拉长石97%,角闪石1-2%,微量矿物为黑云母、辉石、磷灰石、磁铁等。结构:半自形粒状。构造:块状。光学效应:在不同方位上可见到黄、蓝、绿、白、淡红色。硬度:6-6.5。折光率:1.55-1.57。密度:2.67-2.72g/平方厘米。

 鉴定结果:变彩拉长石
  这一新发现对我国古文物和氏璧的考察研究提供了佐证。


                   摘自《财富珠宝报》 
                            作者:胡立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迹哥和建设哥相比真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尼玛莫乱讲,何为“和氏”?卞和的那款耶,哗众取宠,典型的国民陋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11-24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