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未来的建设 于 2010-11-6 09:01 编辑
2010来源:--编辑:张兴江 郭世桥 郝兴锐 李龙
--讯 “见帆知船,似雁奋飞”。在上海世博园内的中国船舶馆宽敞的中央大厅里,镌刻着一幅以风帆、大雁、大海、地球为元素设计的馆徽图案,吸引着过往游客驻足观赏。
这幅精美绝伦的馆徽作品,出自南漳县九集镇中学青年美术教师方军之手。“五一”世博会开幕期间,方军受到中国船舶馆的邀请,前往上海参加中国船舶馆馆徽、吉祥物揭晓仪式,并参观了世博会。
现年39岁的方军,1990年毕业于原襄樊市师范学校美术班。缘于对美术的痴爱,工作之后方军又参加湖北美术学院成人函授学习。从2000年开始,方军在教学之余,爱好上了徽标设计。
徽标、标志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符号,大到国徽、小到商标,各企业、团体、机构、商品为了集中展示自身的特点和文化理念,就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来代表自己的形象。“小小徽标,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对于徽标,方军有着自己的见解:徽标是一种浓缩的艺术,需要在方寸之间见精神。这就要求设计者抓住事物主要特征,高度浓缩、提炼概括,同时要让作品富有美感。
正是基于对徽标的深透参悟,几年来方军先后创作出大量的徽标作品。其中有包括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会徽在内的近四十个徽标作品被全国各地采用。“一个好的徽标就犹如一枚仙丹,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可修成正果。”方军形象地打出一个比喻。
2009年4月24日,中国船舶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馆徽、吉祥物作品。从网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方军兴奋不已。自己何不尝试一下?说干就干。方军立即上网查找了一些关于船舶馆的资料。船舶发展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人类最初用木伐做成船的雏形,进而在木船上安上帆,借助风力来推动船只前进,后来又发展到大型船舶需要船舵来掌握航行方向。
就这样,在沉思中,方军敏锐地捕捉出了推动船舶业发展、能代表船舶行业典型特征的“帆”和“船舵”这两大元素。于是,结合现代徽标设计流行借助字母和汉字的特点,方军把目光聚集在“船舶”二字上,这两个字从外形结构上看很相似,并且很容易变化为船帆形象。经过这样分析和梳理一番之后,一个初步的设计轮廓逐渐显露出来:放弃般舵,以帆造型融合“船舶”二字作为设计元素。
“徽标设计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也不是不加选择的大量堆砌,应该抓住最具有代表作的特征,同时在设计中融入简化、夸张、抽象等艺术手法,这样才是进入一种真正的设计状态。”方军这样表达他当时的创作感受。
找出了设计素材,接下来就是赋予徽标一个优美的整体形态。为此,方军在纸上画了大量的修改稿,在肯定与否定、取与舍中反反复复。经过一周时间的推敲,最终将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中国船舶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1月,方军收到中国船舶馆发来的回复,评审专家认为他的这件作品较好地反映出中国船舶馆的特征及内涵,但也提出再提炼、再简化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意见,方军将图案中的“四帆”简化为“三帆”。一个月之后,喜讯再次从上海传来:他的这幅设计作品在近500幅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中国船舶馆馆徽。
“在这个作品设计中,并没有直接采用船的题材,而是采用‘见帆知船’的艺术手法,给人必然而又含蓄的联想。”方军毫不隐瞒地坦露了自己创意的“成功之秘”。他说,古代长城上的烽火台在遇敌情时以燃放烟火为报警信号,远处的人看到天空中飘荡的烟就知道边关有敌情,那么这个“烟火”就是一种标志,即“见烟知警。”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幅馆徽作品,以汉字“船舶”的抽象形态为设计主体,整体为圆形代表世界,蓝色水流象征大海,图案以造船业最原始古老的“帆”为符号,反映船舶业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船舶”的抽象符号又似一排奋飞的大雁,寓意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伟大精神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宏大理想。“方军‘见帆知船’的设计手法达到了‘见烟知警’的徽标设计最好境界。”上海世博会船舶馆徽评审专家如此评价。
自己亲手设计的作品飞出南漳、落户于上海世博园,方军为此欣慰不已。“徽标创作虽然辛苦,但让人感到一种充实、快乐和成就感。”方军说,在搞好教学之余,徽标设计之路将继续。
|
-
|